如何判断生活中隐晦的敷衍?


1.面对的对象不同

“敷衍”常常出现在亲密关系里,可以用或者敢用“敷衍”打发的对象一般都是身边亲近的人。女朋友接了个假睫毛凑到在打王者荣耀的男朋友眼前,问“好不好看”,敷衍的男朋友会头都不抬一下,赞不绝口地回复“美,非常美”;长辈急着做饭,让正在小憩的你下趟楼把家里垃圾扔了,你一口答应,结果只是把垃圾从家里扔到了家门口。

这就是敷衍,明摆着的口是心非、光明正大的假动作。

可惜这样的“敷衍”的射程太近,如果用这一套技能对付有一定审美距离的人,比如:上司、普通朋友,恐怕饭碗不饱之余,人缘也会尽失。这时候,就需要开启“隐晦的敷衍”按钮,它不那么直接,不那么明显,只点到为止。可以让尴尬的氛围不失礼貌,让难堪的处境不失得体,让犀利的言辞仍充满共情,所有这些,都是“隐晦的敷衍”带来的表面的和平。

2.使用的场合不同

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琐碎的事,如果事事都要认真对待,的确很累,感谢“敷衍”这块可以擦掉繁琐小事的神奇橡皮擦。成本低,收益高。热恋时,女孩一天问男孩三千遍“爱不爱我?”,男孩每一次都满怀深情并慢慢吐出三个字:“我爱你!”热恋期过后,女孩一天问男孩一百遍“爱不爱我?”男孩只愿干脆而冷漠地答:“爱!爱!爱!”

这就是“敷衍”,面对生活中重复出现且毫无意义的琐事,简化过程,却一样达成目的。

但,如果把“敷衍”用在职场生活和人脉构建中,就显得有些情商不足。狡黠的客户和机敏的上司永远不会放过员工身上一丝一毫关于“敷衍”的蛛丝马迹,因为这些证据都是未来要挟你职场就范的砝码。所以比起“敷衍”,不易留痕的“隐晦的敷衍”就恰恰好能完美避开他们的容忍底线。这也是为什么职场和社会关系复杂的原因,因为大多数人都善用“隐晦的敷衍”这项技能,一边掩饰“敷衍”,一边伪装“真心”,让人真假难辨。

3.呈现的效果不同

大多数时候,当发现自己被“敷衍”时,第一反应肯定是不开心,这种不开心可以表现为突然丧失笑容的脸、忍住愤怒却不停颤抖的嘴唇和蓄势待发的拳头。看到没有,“敷衍”的效果是可以从被敷衍对象身上直接读到的,信息很明确、很清晰,甚至有点暴力。本以为拒绝互动,用“敷衍”就可达成,但万万没想到“敷衍”里还暗藏着另一种互动关系,比如:争吵、冷战、动武。

相比“敷衍”,“隐晦的敷衍”呈现的效果往往祥和、冷峻多了。两人一番相互“隐晦敷衍”后,依然能彼此拥抱,真诚道别。愉快地结束话题,心领神会地相视一笑,转身默默删除彼此联系方式。这就是成年人的社交礼仪,它告别了正面揭穿,直接批判,做到了“看穿不说穿,看透不说透”,并用行动切断了一切沟通的可能。这,才是真正的拒绝互动。

以上所有,总结一句话:“隐晦的敷衍”比“敷衍”更高级。

那么,具体要怎么做才能从青铜等级的敷衍者变成王者级别的隐晦敷衍者?我提供了三个行动指南,仅供参考。

1.频频点头,达成互动。   

大多数领导开会的时候,都喜欢自己被认真聆听。如何判断与会的人是在聆听,就需要做出一些反馈。这种反馈可以是埋头做笔记,当然最简单的就是目光直视发言人,并在适当处频频点头。不管此时的你,是真的听到了,还是真的没听懂,都没关系。只要点头,就是达成了一种肤浅的互动。而这种互动,就是“隐晦的敷衍”,像一碟色香俱全的佳肴,味道重要吗?不重要,只要看起来好吃,就是好吃。

领导和老师最大的不同是,老师会让频频点头的学生站起来重复一遍刚刚讲过的“加速度”的定义,但领导不会。

一问三不知没关系,重要的是频频点头,达成互动。

2.面面俱到,充满耐心。   

不知道你有没有陪胖子朋友买衣服的经历,这里没有鄙视胖子的意思。我有过一次,从那之后,我发誓我不会陪胖子逛第二次街。因为真的累,不仅挑战了我的词汇储备,更考察了我的观察能力。而我也是在那时,真切感受到“一胖毁所有”这句话的深意。挂在衣架上、橱窗里的每一件衣服都是那么好看,只是他有一种神奇魔力,能把所有好看的衣服都穿得显胖。朋友左看右看镜子里的自己,总觉得哪里不对劲,他当然知道自己是胖的,更看得到自己穿得不怎样?

当他转身看向我,问我:“现在这件和刚才这件,哪件好?”我当然可以敷衍她,“都好看,都买”。可这多伤他的心,就算是被爱蒙蔽了双眼也说不出的鬼话,谁会信?

这时候,千万不要直接回答他问题。而是选择把“这件衣服”和“那件衣服”耐心做一番认真细致的描述,从颜色、款式、质感以及是否符合流行趋势,给他足够的回馈,让他感受到身边的这位朋友的确是在用心陪他挑选衣服。

答非所问不重要,重要的是回答的态度。

3.虚心接受,保持微笑。          

感谢优秀的前辈,总是以“我走过的桥比你吃过的盐还要多”来表达对后辈的人文关怀。前辈把黑泽明说成是欧洲导演,后辈稍稍抬起头,也是一种不够谦逊。有想法的后辈想在剧本的创作上有所突破,不想迎合当下流行“万剧皆甜宠”的行业热潮。深谙行业套路的前辈,谆谆教诲后辈:“年轻气盛别冲动,更别不知天高地厚。”

遇到这样的情况,一定不要急着用“是是是”“对对对”“好好好”敷衍,因为前辈的优秀正是优秀在会反问你“是在哪点”“对在何处”“好在哪儿”。所以,凡事遇到类似前辈对后辈的诫训,上级对下级的指正,长辈对晚辈的指指点点,就算心里有一万次无法苟同,不想应付,也请保持微笑,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尊重和虚心。毕竟,表态是一回事,执行又是另一回事。

屡教不改不要紧,紧要的是虚心接受。

如何判断“隐晦的敷衍”?满足这三点就是。

“频频点头,一问三不知”、

“面面俱到,答非所问”、

“虚心接受,屡教不改”。

这些又可以总结成一点:任何“知行不合一”,不管多精致的伪装,都是“隐晦的敷衍”。换句话说,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在隐晦地敷衍,只要看这个人是不是言语上的巨人,行动上的矮子。如果说表情会有偏差,嘴巴会骗人,但身体却是最诚实的。再“隐晦的敷衍”都逃不过“想一套,做一套”“说一套,做一套”的怪圈。

所以,不要高估“隐晦的敷衍”中“隐晦”的隐蔽性,更不要低估人对于任何敷衍的敏感度。

成年人的世界,最容易感受到的除了真心,还有假意。年纪的叠加,让人明白世界不是非黑即白,绝大多数是灰色区域。但和世界不同,“真心”和“假意”之间没有灰色地带,“隐晦的敷衍”算不上真心,但绝对是假意。它的作用最多是一个助人晋升,拓展人脉的工具,但绝不是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。

如果有一天,你能轻易判断生活中隐晦的敷衍,并且对它的用法了然于心,也一定记得:谨慎使用。

分享到